1.学位点简介
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类别以“智能+”赋能交通运输,利用现代信息技术、智能控制技术、物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技术,实现轨道交通多目标协同控制和交通管理智能化,构建安全、高效的现代新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。校企共建,联合培养能胜任轨道交通运输领域的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、工程设计与实施、工程规划与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。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,现有教授18人,副教授14人,师资队伍中拥有俄罗斯交通科学院外籍院士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、北京市属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、长城学者、北京市科协青年托举工程人才等。近年来,团队成员承担国家级、省部级纵向教研和科研项目19项,承担企业委托项目54项,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、软件著作权等94项,发表学术论文 200篇,其中SCI/EI期刊论文 44篇,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。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,国家一级学会科技一等奖2项。
2.培养目标
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理论、技术及其应用:研究城市交通运输系统及交通设施的事故致因理论,交通运输系统的风险辨识、评估与控制;交通运输系统的安全应急管理;主动交通安全理论、技术及其应用。
智慧交通运输系统理论、技术及其应用:研究城市交通智慧基础设施的新方法和新技术;城市交通运输系统中载运工具的智能控制理论与新技术;交通运输系统的网络化、智能化调度与控制技术。
智慧物流理论、技术与装备:研究城市物流系统的规划、设计与优化;城市物流综合运输的智能调度与优化;物流仓储、分拣系统的智能化;新型物流运输装备的研发和应用。
3.主要学位课程
工程伦理、管理运筹学、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、交通运输导论、交通运输系统规划、交通基础设施工程、交通运输组织、交通运输安全、交通运输管理与控制、智能运输系统。
4.成果与特色
主要成果:近五年,团队成员承担包括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、北京市自然科学项目等在内的国家级、省部级纵向科研项目19项,承担企业委托项目54项,申请和授权国家专利、软件著作权等94项,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,其中 SCI/EI期刊 44 篇。荣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、国家一级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。
主要特色:聚焦城市交通领域,以“智能+”赋能交通运输,开展城市交通主动安全、城市智能交通运输系统以及城市智慧物流理论、技术与新型物流装备的研究、开发和应用。同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硕士点,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,建立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联动机制,校企优秀师资组成双导师队伍,致力于培养服务“交通强国”战略的轨道交通运输领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。
人才培养质量和就业:坚持“理论有深度,实践有厚度,理论与实践结合”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思路,通过校企深度合作、联合培养的实现路径,有效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。研究生在校期间均发表了学术论文、申请并获批国家发明专利等知识产权,校外实践得到企业的好评,研究生就业率达到100%。学生连年获得国家奖学金,教育部论文抽检获得优秀成绩。高水平研究与工程实践并重,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的创新人才,近年来,研究生发表本领域内的TOP期刊论文和高水平研究论文以及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、实用新型专利等知识产权。
5.专业学位类别负责人
方建军,工学博士,教授,交通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点负责人,轨道交通信号与控制(中外合作办学)专业负责人。俄罗斯交通科学院外籍院士、教育部铁路运输与工程分指导委员会委员、北京市优秀人才、北京市属市管高校学术创新团队带头人、长城学者。北京市、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、国家科技奖励评审专家,北京市嵌入式技术行业协会副会长、北京市物联网学会常务理事。主要研究领域是特种机器人、机器视觉和交通主动安全技术。在国内外期刊和学术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,其中SCI/EI期刊论文45篇;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项,实用新型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5项;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。